在广袤无垠的海域中,一艘泥沙船正在缓缓航行。然而,令人担忧的是,这艘船的舱内竟然涌入了海水,船底的裂缝更是导致仓内的泥沙纷纷滑落,洒入广阔的海洋中。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?为何这艘本应正常运作的船只会出现如此裂痕呢?
实际上,眼前的这艘轮船并不是遭遇了什么事故,它正进行一项至关重要的工程——利用泥沙进行填海造陆。目前,这种特殊设计的船只被称为开体泥驳或对开泥驳,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和投放泥浆、泥沙、沙袋以及石块等多种建筑材料。不同于传统的货轮,这种泥驳船的船体结构由两个相对称的半体组成,整个横截面呈现出优雅的锥形设计。中央连接的半体通过铰链轴实现了灵活的旋转,使得船体在重心的引导下能够如扇叶一般适度展开。
一旦被填满泥沙,这艘泥驳船会在动力拖船的牵引下驶往指定的投放地点。在到达目标后,船舱底部的液压系统就会启动,开启船体。随着海水一涌而入,泥沙在重力的引导下逐渐沉入海中。而在船舱壁经过简单的清洗后,船体便能够在浮力的影响下重新合拢。可以说,这个过程几乎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海水的倒灌。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这种船只所具有的极高浮力。
首先,这类泥驳船一般不配备自身动力装置,因此显著减轻了船体的自身重量。此外,船头、尾部及舱底等位置被巧妙设计为空腔,进一步降低了整体重量。即使船舱装满泥沙,只要重力不超过浮力,船只也不会沉没。当船底裂开时,泥沙的减少进一步减轻了船体的负担,让船只更容易保持漂浮状态。虽然使用这种泥驳船进行作业时需要遵循分步骤的装载、运输和卸灰程序,整体操作相对复杂,但与绞吸式挖泥船相比,其效率却无法媲美,后者能够在指定地点进行挖掘并迅速进行填海作业。
展开全文
简单来说,这种船只由两大部分组成——挖泥和运输。在船头,巨型铰刀盘便是核心的挖泥工具。在执行作业时,首先需要将定位桩稳稳地插入海泥中以固定船身,然后刀盘的轴上会伸出两个船锚,从侧边锁定船体,使刀盘以优雅的弧形进行开挖。在操作过程中,工人们通过调整定位桩的位置来控制刀盘的进程,将挖掘出的泥沙与海水混合物通过刀盘后方的管道输送出去,直至送至填海的区域,整个过程简单高效而极具衔接性。
谈及它的挖泥效率,实在是令人瞩目。以2010年中国自主研发的“天鲲号”为例,这艘船每小时能够挖出多达6000立方米的泥沙,相当于每小时挖掘出一个面积深达一米的标准足球场,实在展现了其卓越的实力。
参考资料:
- 开体泥驳的船型特点及其稳性计算与研究——董恩春,贾蕊
- 德国人:中国绝不可能造出来!天鲸号:已“造岛”——观察者网
- 昔日4吨黄金换不来一艘挖泥船,如今中国自研成功,对外只租不卖——科普启示录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